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是戊戌变法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兴学图强的结果,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在悠久的文明历程中,古代中国曾创立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等国家最高学府,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北京大学“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既是中华文脉和教育传统的传承者,也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其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对建立中国现代学制作出重要历史贡献。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初的重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ersity)简称“西安交大”,位于古都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入选国家“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高校、“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七所高校、“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九所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珠峰计划”首批11所名校之一,入选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2011计划、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发起高校。
学校是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艺等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设有27个学院(部、中心)、9个本科书院和3所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在编教工6538人,其中专任教师3729人。师资队伍中有两院院士4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9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6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9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34名、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1名。
北京工业大学,简称北工大,创立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2015年10月27日,康硕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市数字化医疗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北京工大建国饭店举行签约仪式,康硕集团总裁刘斌、副总裁刘致平、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蒋毅坚、北京市数字化医疗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继民等相关专家共同出席会议。此次签约,标志着双方建立了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推进3D打印技术在医疗方面设备研发、应用推广打下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也为康硕集团3D打印解决方案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增添了助力。
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举办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成立于1980年,前身为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情报研究室和标准化研究室合并组建成研究所。承担工业信息化底层技术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测量控制与自动化领域综合性科研职能任务,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和为政府产业政策制定、规划计划编制、实施行业管理提供支撑。
经过30多年的努力,研究所已发展成为以标准科学技术和软科学研究为核心,测量控制与自动化、工控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可靠性等高端前沿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为研究重点的科技中介机构。近年来,先后承担并圆满完成了一批国家“863”计划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社会公益研究项目、科研院所开发研究专项、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等国家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随着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承担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研究项目,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与行业综合服务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5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并在新的历史节点,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目标。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校伊始,学校即确立“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教育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移转租界,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太原理工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世纪学府,坐落于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其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为中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1953年,学校独立建校,定名太原工学院,直属国家高教部;1962年划归山西省管理;1984年更名为太原工业大学。1997年,太原工业大学与直属于国家煤炭工业部的山西矿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合并,组建太原理工大学,同年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开启了改革发展的新篇章。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120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求实、创新”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文体为舟、承载德智、全面发展”的办学传统,彰显“敢为人先、敢于竞争、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涌现出一批学术大师、行业翘楚和道德楷模,如著名教育家赵宗复、“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王曰伦、圆弧齿轮专家朱景梓、“煤化工科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谢克昌、“知识分子楷模”栾茀、“草原公仆”云布龙等,深刻诠释着百廿老校“得天下英才以育之、育一代新人以报国”的崇高追求。
北京科技大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矿冶学科。1952年,学校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名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并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的,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获批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